长沙“粮一库”将拆除五栋重建一栋 向西北迁移365米

2014-08-21 08:24:1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岱霞] [编辑:刘颖]
字体:【

  8月20日,开福寺东路,一栋被拆去屋顶的“苏式仓库”门口野草有一人多高。记者 田超 摄

  核心提示

  曾经占地广阔,视为地标的“粮一库”,62年后,只剩下了5栋苏式粮仓。2012年8月在拆房时被叫停。两年后,“粮一库”的保护方案出台:原“粮一库”5栋仓库只保留其中一栋,另外4栋拆下来的建筑部件将用于修复保留下来的那栋仓库,而保留下来的这栋仓库也要向街道内迁移。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长沙市开福区老粮仓粮一库,在2012年8月拆房时被叫停。散落的一地砖瓦在等待两年之后,“粮一库”的保护方案已经出台。

  三湘都市报记者日前从长沙市开福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熊靖安处了解到:“位于长沙市开福寺路的原‘粮一库’5栋仓库只保留其中一栋,另外4栋拆下来的建筑部件将用于修复保留下来的那栋仓库。而决定保留下来的这栋仓库也要向街道内迁移。这叫‘迁移重建’。”

  2010年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近日,记者在开福寺东路通过马路北面的围墙可看到两个完整的仓库屋顶,它们一侧空出,从围墙外可看到被拆过的建筑残留物;另一侧的建筑瓦顶已经被掀掉。进口处的铁闸门紧锁着,里面没有人。在马路南面,矮栅门是打开的,内有一栋仓库,仓库门打开着,正在使用。目前并没有迁移重建迹象。

  熊靖安告诉记者,2003年,该地块就被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2008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人们发现了它独特的文化价值,“据湖南省文史馆馆员陈先枢介绍,2008年,当时有许多政协委员还到现场对粮一库进行了实地考查,之后建议将建筑做为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2010年6月,开福寺路原“粮一库”仓库作为新发现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2012年8月,五栋仓库中的一栋屋顶被施工人员拆掉,区里的文物安全巡视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到现场进行了制止。在停工期间,施工方请有资质的文物保护单位设计了保护方案。

  据《粮一库库志》记载,长沙市第一粮食仓库(简称“粮一库”)始建于1950年,位于长沙北郊的伍家岭,习称枫树坪仓库。作为国家储备粮库,“粮一库”的仓房建设主要集中在1956年,老粮库一共有220多处建筑,其中储粮仓库有77栋,大米加工厂1栋,饲料加工厂1栋。另外还有2条铁路专线和6座风雨站台。

  用5栋原仓库的材料复原一栋

  记者在文物部门审核通过的《长沙市第一粮食仓库椭圆形粮食储备仓迁移保护说明书》中看到:“长沙市第一粮食仓库椭圆形粮食储备仓4号仓位于开福寺路南侧,此次仓库的异地迁移保护,暂时选择的文物重建地点位于天健芙蓉盛世小区西北角,与现存文物本体的直线距离是365米。”

  在“粮一库”准备迁移的新址内,地面已经平整。该处经勘测,地质基础稳定,周边没有沉降带和工业污染区,能保证文物迁移至此后,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能够长期稳固地继续保存下去,能够达到本次文物迁移保护的目的。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原本施工方打算对“粮一库”进行整体平移的方式迁移保护。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对文物进行迁移保护时,本着最小干预的原则,尽量选择整体平移的方式,以减少对文物的伤害。

  不过,由于此次迁移保护的粮仓,全部为砖砌体结构,体量巨大,地下防潮部分也比较复杂,平移过程要穿越开福寺路,要实现整体平移,以目前国内技术和迁移耗费的资金而言,极为不现实;况且文物原本用于仓储,建筑材料单一,没有彩绘壁画之类,砌筑的工艺没有特殊的技术含量,以5栋原仓库的建筑材料复原一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拆除重建完全能够达到恢复文物现状的要求。

  熊靖安介绍:“目前因施工方与粮一库原所有单位还有未尽事宜,所以粮一库的迁移保护工作还没启动。”

  专家说法

  长沙还有多处迁移保护文物未落实

  就长沙市因建设而被迫迁移异地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情况,省文史馆馆员陈先枢说:“我的印象里好像还没有哪一个是真正落实到位了的,比如开福区西长街的基督教堂、北正街 (二马路)的基督教堂、交通银行旧址以及坡子街的鸿记钱庄、苏州会馆。当时给媒体的答复都是要异地迁移保护,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没有一处落实好了的。”

  ■记者 吴岱霞 实习生 杨金平 孟乔 张苗

  记者手记

  还有多少文物将在城市发展中倒下

  “以5栋原仓库的建筑材料复原一栋”这样的方案不知是如何出台的,又是如何通过专家评审的。

  纵观这几年长沙因“维修性拆除”或者“保护性拆除”而破坏的文物为数不少,它们有的在与城市建设的博弈中败下阵来;有的是抵挡不了商业利益的诱惑;有的是让步于贫困群众居住需求……历次劫难里,单靠法律、部门和有限人手监管的手段,要么滞后,要么力度不足,要么法不责众。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2014年2月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出台处罚更为严厉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另一方面着手收集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特别是编制《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对接,形成了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的“三叉戟”。

  只有从规划入手,才是抓住了文物保护的根子。因为,规划是顶层设计。城市是个综合体,在统筹考虑各方面需求后形成的规划,能降低不同目标之间的冲突。在一张科学的规划蓝图里面,各种需求都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文物保护能够跟城市开发、商业利益、居住需求更和谐地共存,被侵害的威胁大大降低。这方法,长沙不妨一试。■记者 吴岱霞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