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兑现60余年前借据 民间若还有照样可兑现

2014-08-01 10:39:57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邓明 李秉钧] [编辑:张梅]
字体:【

  本报记者 邓明 李秉钧

  通讯员 林清航

  “政府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说要兑现借据,让我们很感动。”7月31日,汝城县三江口镇瑶族村民谭春良说,爷爷虽叮嘱保管好借据,不要去兑现,但我们觉得把票据交给政府去保管会更好。

  7月30日,本报等媒体刊登了《汝城兑现60余年前解放军剿匪时借据》的报道后,很多读者打来电话赞扬这个报道,为满足读者对此新闻的关注,本报记者又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进一步跟踪报道此事。

  汝城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志文介绍,县政府之所以主动为当年的解放军还钱,“既是发扬革命传统,也是打造诚信政府的应有之义”。特别是近年来,该县深入发掘“红色旅游文化”,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景点,成为汝城旅游新亮点。黄志文表示:“如果发现民间还有借据的话,我们照样兑现”。

  对于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人员在民间欠下的债务,汝城县史志办主任何珍良告诉记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全国范围成立过清欠办公室,清理从红军时期开始我党我军在各地筹集粮饷时所打的借条。清欠工作一直到1970年左右结束。清欠工作虽然历经20余年,但由于种种原因,解放军打下的借粮、借马、借油欠条可能还有少数没被清理出来,仍留在民间。

  据何珍良介绍,汝城以前还有些借据也兑现给了借粮的群众。谭春良家保存至今的这些票据,据统计达66担、约6000多斤粮食。当地政府之所以兑换6万多元,也只是大体估算,首先是按如今的粮价折算为1万多元,再加上多年的利息,还有就是对多年来妥善保管借据、现今捐赠给政府的奖励。

  “我们之所以仅兑现谭春良一家,主要是他爷爷谭贤璋当时带头发动也捐得较多、保存多年,其他一些借据也因历史久远无人认领,当地群众也无异议。”何珍良说,谭春良把原始借据捐给县档案馆,对县里红色旅游开发意义重大。

  记者一一辨识每张借据,虽历时多年,但每张借据上的字写得工工整整,可看出当年立据人严肃认真的态度。从这些借据内容来看,多为借大米、稻谷、面粉等粮食,落款人是解放军独立七团等队伍,落款时间是1950年2月至7月期间。

  “今借到东岭乡第六保二甲大米七市斤。”有张落款为“独立七团侦通连”的借据,字迹仍比较清楚。其他借据里提及的粮食,多为5至10斤,有的则以担计。

  针对县政府兑现的6.6万元要如何处理,谭春良说:“有些借据虽找不到认领人,但这些钱我们不能全部据为己有,要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他和妻子已商量好了,“捐一些给村小学,还捐一些给村里修路”。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