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污染湘江的隐形“黑手”

2013-10-30 07:34:43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奉永成] [编辑:刘颖]
字体:【

  10月23日下午,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村,种植的生态拦截植物枝繁叶茂。 本报记者 赵持 摄

  湘江流域,多为水丰地肥的重点农耕区。但农业面源污染一直在“默默”地污染着湘江。

  化肥农药产生的面源污染,成湘江流域重要污染源

  面源污染,除了与这一领域打交道的主管部门、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大多对这一词语感到陌生。

  “湘江流域的污染既有点源污染,也有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企业;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而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广的面源污染。”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强介绍,湘江流域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使用、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

  站在永州市祁阳县白水大桥上,桥下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便是湘江在永州境内最大的支流。沿着河岸走,两岸全是肥沃的稻田,近的离河不到200米。每一丘稻田间隔处,便有一条排水沟,直通河流。这些通过稻田排入河流的水源,未经任何处理。

  “这些水流都含有农药、化肥使用后产生的氮、磷、钾等,汇入湘江后,对湘江形成了严重的污染。”刘强告诉记者,面源污染不像点源污染那样直观,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危害程度却远远大于点源污染。

  刘强介绍,在湘江流域,面源污染对整个流域污染的比重超过了一半;而农业面源污染又约占到整个面源污染的1/3。

  省农业资源与环境站站长尹丽辉介绍,我省每年消费化肥约600万吨、农药30万吨,高出全国平均使用量近1倍。而氮的当季利用率约为30%-35%,磷的当季利用率(给农作物施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所占的比重,称为当季利用率)只有10%-20%,未被利用的化肥农药有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大气,有的进入水体形成了污染。湘江沿岸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相当一部分氮、磷和有机农业投入品,都将随着降雨径流和渗漏流失进入水体,对湘江水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湘江的水体污染,除了流域企业排放的污水,面源污染是另一‘罪魁祸首’。”刘强认为,要治理好湘江,必须斩断面源污染这只看不见的“黑手”。

  防控治理任重道远

  解决湘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源端控制、中端拦截、末端治理是最可行的办法。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措施真正推行起来进展缓慢。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彭建伟正参与刘强主持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就跟农业面源污染有关。

  课题组目前已在长沙县开慧镇选点,做生态拦截试验和示范。生态拦截沟和湿地保护工程都可有效起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生态拦截沟和湿地保护工程在沿湘江流域很难见到踪影。处于湘江流域末端的长沙县金井镇和开慧镇的两条生态拦截沟,都是和科研单位合作在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推行缓慢,长沙县农业资源与环境站站长戴金鹏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其中原因:一是没钱;二是短期见不到成效。

  “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太大,不像点源污染,关闭一个排污企业,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位直性子的年轻人告诉记者,治理面源污染投入几十万、几百万,分散到几千亩的土地上,短期内根本没有成效。

  “短期不能见效,这也是很多地方政府虽然心里重视,但一直不愿在行动上支持的原因。”彭建伟说。

  彭建伟以一条宽两米的生态拦截沟建设举例,仅是种植生态拦截植物,如果兼顾当地环境景观功能,进行多种植物搭配,运费、人工费、部分植株费用等合计约为50~150元/米,如果再加上沟渠修建,平时维护,投入确实很大。如果以湘江流域沿岸来统计,投入资金之大可想而知。

  “降低湘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源端进行控制,比如少施肥、少用药。但农民为了丰产,往往是多施肥、多产粮,根本不管污染不污染。” 刘强在调研中发现,除了施肥,农业部门推广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办法,也被很多农户弃之脑后;要在农民脑海中树立面源污染防控的观念,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努力。

  刘强课题组今年还在长沙县选了一个点,做源端控制与中端生态拦截的试验。为让老百姓相信通过科学的技术处理,少施肥同样可以达到丰产的效果,他将自己的试验地直接跟农民的土地相接,并将施肥比例配备后交由农户去实施。“但这种试验点影响的只是一部分百姓,要所有农户都行动起来,还有很长的路。”彭建伟说。

  多管齐下,缓慢推进,作用正渐渐显现

  湘江流域农田流失的氮、磷等,不仅加剧了地表水的富营养化,还导致了地下水水质的恶化,如硝酸盐含量的增加等。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已与“电荒”、“地荒”一起,被列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三大隐忧。

  湘江流域面源防治刻不容缓!

  省农业资源与环境站副站长谢可军面色凝重地告诉记者:这项工作刚刚起步,也没有尽头。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不可能采取对待工业的方式来限制湘江流域的农业生产,但是只要有农业耕种,就会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就无法停下。”谢可军说,这项工作的难度超乎想象,但为还湘江一江清水,他们正在迎难而上。

  湘江流域的面源污染,除了农药、化肥外,秸秆、畜禽的粪便、水土流失和生活废水,都是主要推手。虽然有些防控技术正在试点,但一些成形的技术,推广起来还是举步维艰。

  湘江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已引起省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视。

  “通过源端控制,推广节能科学施用化肥、实行统防统治;推广水生作物进行中端生物拦截,减少农田富余养分流入河流;在末端建立流域监测体系,阻止富营养化进程。”省农业资源与环境站站长尹丽辉告诉记者,解决面源污染只能用疏,得利用农业土地(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处理系统,来消纳农业面源污染中的碳氮磷养分,实行分区治理;针对农业生产状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清洁化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

  湘江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尽管难度很大,但已经开始行动。比如,大力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扩大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范围,建设家园、田园清洁设施,积极推进散养户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其他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扩大作物种类,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引导农民采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谢可军告诉记者,在缓慢推进的过程中,这些措施的防治作用正在慢慢地体现。

  “湘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要强化政策引导。”尹丽辉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首先要加强立法,如制定《农业清洁生产条例》,引导地方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从源头上防范农业面源污染发生;利用现有的农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加大农业污染事故的处理力度;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的“绿箱”政策经验,对农民采取适当补贴,鼓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对采用配方施肥、化肥深施等肥料合理使用技术,对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农户,进行适当补贴;通过农业湿地保护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进行全面防控。

  个案

  长沙县的试验样本

  本报记者 奉永成

  长沙县位于湘江流域的末端。为尽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该县从源头进行防控。

  该县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利用二化螟性诱剂诱杀、灯光诱杀、稻螟赤眼蜂寄生、绿色环保药剂控害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引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跟农民签订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合同。全县农作物在不减产的前提下,施肥、用药量大幅度下降。

  该县积极争取各科研单位的面源污染防治相关课题落户。针对山区水土流失容易加重农业环境污染风险,通过农作物高效配置,实施以山顶控源、山腰拦截和植物消纳、谷底生物消纳阻控为主的南方丘陵山地拦截阻技术,对已形成的面源污染进行消减;对农田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进行农艺阻控、物理阻控、化学阻控、生物阻控和工程阻控,以多元生态阻控手段,对面源污染进行全方位防治。

  该县同时对有多条支流的小流域环境, 对水田和旱地进行精确测量,对流域内的农户人口、畜禽养殖及种植养殖习惯进行调查统计,以确定产生污染物的数量,然后通过在各支流流域采用不同的措施减少向外界排放量。

  手记

  难,不是逃避的借口

  奉永成

  如果不是这次采访,记者跟多数普通百姓一样,觉得面源污染有点生僻。

  但它并不是个新词。早在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它也不是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早就在破坏着我们的“母亲河”——湘江;但它却很少在社会上“露面”,除了它本身“肉眼难以看到”的特征外,还有它难以征服的特点,让社会选择了“隐忍”。

  采访省农业资源与环境站站长尹丽辉时,这位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汉子,提起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和防控措施,滔滔不绝。看得出来,农业资源与环境站对面源污染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提到湘江流域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和推进进度,现场出现短暂的沉默。他轻轻叹了一口气后告诉记者, 这项工作非常具体,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不是哪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

  的确,面源污染不像其他污染那样具体,只要有行动,就会见成效。它像一个幽灵,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时刻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但人们却看不到它的影子,更别说踩住它的尾巴,狠狠地跺上一脚。

  曾有一个人深深地打动过记者,他叫郝劲松,为了5毛钱将北京地铁公司告上了法庭。支撑他上法庭的信念是:如果遇到强大的敌人就选择隐忍,明天或许会失去更多。

  面源污染对整个湘江流域来说,都是最强大的敌人,它时刻在吞噬着湘江的纯净。如果选择隐忍,可以肯定我们的明天还会失去更多。

  治理面源污染确实困难重重。

  在采访的一个多星期里,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摇头叹息、专家学者底气不足的建议、老百姓漠不关心的表情都在佐证:这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但我们也不能让面源污染一直肆意横流。再难啃的骨头,只要啃了总会留下牙印。

  治理湘江污染,不仅要做,更要做好;难,不是逃避的借口!

  微博互动

  @Judd_:要避免农药和化肥流入河流,可在河流附近设置缓冲带,不种植农作物,任由杂草生长,从而吸收雨水冲刷带来的农药化肥。

  @周倩Janet:农业的未来在现代化。现代化过程的重点是实现农药和化肥的精确投放,而这需要先进的农业设备作为技术支持。应加大科研攻关,加大农机补贴力度。

  @刘细彬: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全面推广使用有机肥,最大限度地削减化肥、农药施用量。建立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上游生态补偿机制,千方百计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Destiny岚:目前上游大量使用农药,农田植物覆盖率低,大量灌溉容易造成小规模水土流失,大量残留农药随水土流经下游,造成河流污染。

  @小马CC:在基层无人负责、无人落实的情况下,控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是单靠环保和水利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全面协调、综合治理。

  @吉米jmy:在农业生产中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灌溉多数是大水漫灌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带来河流污染。建议运用科学技术,采用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喷药,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游走心境:积极利用民间人力、物力、财力,杜绝污水直排现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给水、排水,做到既控制地下水超采、浪费,又使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得到彻底治理。

  (以上内容来自新浪湖南网友 本报记者 黄晓辉 整理)

  ●参与方式:您若看到湘江流域的污染现象,或有参与环保行动、保护湘江的意见建议,均可通过人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平台,以“#保护湘江#+内容+@湖南日报”形式进行发布,我们将择优在本报刊登。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