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政府邀请“天路寻爱”小组访巴

2011-06-28 12:20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黄海文] [编辑:蒋源源]
字体:【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接见肖际玉(右三)、本报记者黄海文(左一)、援巴老兵田念胜(左二)、郭友盛(右二)等“天路寻爱”小组成员。

  今年52岁的慈利妇女肖际玉曾是军人朱法安的未婚妻,32年前,朱法安在修建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公路)时牺牲,为照顾未来的婆婆,她做了朱法安的嫂子。岁月割不断她对朱法安的思念,家境贫困的她虽年过半百,却仍在外打工,只为一个心愿:攒足去国外的钱,为当年的心上人扫墓。本报对此进行报道(详见本报4月19日A03、A04版及6月13日A05版相关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帮助她完成心愿,本报组成“天路寻爱”小组,将陪同她前往巴基斯坦祭扫其32年来深深怀念的初恋情人之墓,沿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喀喇昆仑公路去体验当年壮烈的历史和不朽的爱情。

  “你的故事令我很感动,我对肖女士怀有特殊的感情,32年来她还在怀念她的未婚夫。你的未婚夫牺牲了,但为中巴友谊做出了杰出贡献,我表示敬意。朱法安是一位特殊的人,他牺牲多年了,未婚妻想念他,战友没有忘记他,媒体在关注他,我向你们表示敬意!肖女士虽然没像朱法安烈士那样去过巴基斯坦,但她现在的行为也是在为中巴友谊做贡献,我欢迎你们!”6月24日上午,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对肖际玉及本报组织的“天路寻爱”小组成员说。

  办签证遇麻烦,本报报道带来转机

  6月23日晚上,本报记者、肖际玉、援巴老兵田念胜、郭友盛及政法频道的记者等“天路寻爱”小组一行7人抵达北京。当晚记者查询了巴基斯坦大使馆办理签证的有关情况:办理签证至少要一个工作日,需要身份证、户口本、护照等相关资料。一问,一行人中竟有两人忘了带户口本,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

  24日早上9时,“天路寻爱”小组来到北京市东直门外大街1号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办理签证。负责接待的是一位中国女孩,她说:“至少需要5天。”“能不能快点呢?”“不能,5天已是最快的了。”

  “天路寻爱”小组成员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进退两难之际,本报记者突然想起本报做的“天路寻爱”追踪报道,急忙拿出刊登该报道的几份《三湘都市报》给那个女孩:“我是《三湘都市报》记者,我们这次赴巴是陪同一位特殊的客人,这3份报纸有我们对这位特殊客人的追踪报道,麻烦你转告大使先生,请在办证方面给予帮助。”

  女孩收下报纸,她仔细看完“天路寻爱”的追踪报道后告诉记者:“你们的报道我在网上看到过,真的很感人,我马上把你们的意见转达给我的上级,请稍等。”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送给“天路寻爱”小组的《巴中友谊60年》纪念册中记录了喀喇昆仑公路的修建情况,朱法安、沈学银就牺牲在这条路上。记者 周智颖

  驻华大使改变日程专门接见

  大约过了10分钟,女孩通知记者:“驻华大使一等秘书樊儒思要见你们。”

  “天路寻爱”小组欢欣起来,脸上阴霾一扫而光。

  在使馆二楼,樊儒思秘书热情地把“天路寻爱”小组迎进办公室:“请进,请进,欢迎你们!”他用流利的中文说道。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那3份《三湘都市报》。

  樊秘书满面笑容:“我已经把你们的报道翻译给大使先生了,他很重视,临时改变了今天的工作日程,特意专门接见你们。”

  记者问:“我能采访大使先生吗?”

  樊秘书爽快地笑着说:“能,当然能!”

  10时左右,樊儒思秘书带领“天路寻爱”小组来到使馆三楼大使办公室。

  大使马苏德·汗在门口作了一个“请进”的姿势,大伙鱼贯而入。紧接着,使馆新闻发言人、翻译等工作人员也一一进来,参与会见。

  大使盛赞肖际玉及本报

  援巴老兵田念胜向大使讲述了肖际玉的故事,介绍了三湘都市报为圆肖际玉32年来的心愿所做的努力。

  通过翻译,马苏德·汗大使详细询问了肖际玉的个人经历、家庭情况、访巴目的等,肖际玉噙着泪水一一作了回答。

  表情严肃的马苏德·汗脸色柔和起来,他说肖际玉让他很感动,三湘都市报让他很敬佩,欢迎“天路寻爱”小组一行。

  稍后,马苏德·汗详细询问了援巴老兵田念胜、郭友盛当年援巴的时间、职务、现在的职业和赴巴的目的。两名援巴老兵都详细地作了回答。

  马苏德·汗动情地说:“喀喇昆仑公路是中巴友谊路,对两国非常重要。中国年轻人付出了许多生命,这条路紧密地将中巴两国联系在一起。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中巴两国建交60周年纪念年,你们当年的援巴壮举,我非常感动,我一定满足你们的赴巴愿望。”

  田念胜:“能不能尽快为我们办理签证?”

  马苏德·汗:“没问题,今天就能办好。”

  “天路寻爱”小组闻之个个喜笑颜开。

  “我为你们的职业精神感动”

  最后,马苏德·汗向本报记者接连提了3个问题,了解了本报的情况,以及追踪报道肖际玉老人的前后经过。当他得知,本报记者陪同肖际玉赴巴做“天路寻爱”追踪报道,主要目的是通过肖际玉的感人事迹,去体验当年壮烈的历史和不朽的爱情,宣传永恒的中巴友谊时,他高兴地说:“《三湘都市报》对肖女士的报道写得好,感人!正值中巴建交60周年之际,《三湘都市报》大力宣传中巴友谊,你们的报纸太了不起了,为中巴友谊搭起了桥梁。我为你们的职业精神感动。”

  巴政府将邀请小组访巴

  “巴基斯坦非常欢迎你们,我们将以政府的名义邀请你们,并派军队沿途保卫你们的安全。因此,具体的行程路线不能由你们决定,我们来为你们安排。”马苏德·汗对“天路寻爱”小组的全体人员慎重地说。

  大伙都为他的话感到意外,旋即欢呼起来。

  随后,马苏德·汗指示樊儒思秘书,打破办证程序,尽快办理签证;另外,马上跟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及巴基斯坦国内政要、军队取得联系,尽快护送“天路寻爱”小组7人访巴。

  会见结束后,马苏德·汗大使与“天路寻爱”小组成员一一合影,并签名赠给每个成员一本巴方制作的《巴中友谊60年》纪念册。这本精致的纪念册见证了中巴友谊60年的一些历史性事件,其中就有三页是专门介绍中巴共同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

  办签证一路绿灯破惯例

  会见结束时已接近中午12点,樊儒思亲自带领“天路寻爱”小组到办证大厅领取表格,一直忙碌到下午1时,“天路寻爱”小组一行7人全部拿到了签证,整个过程只花费1个小时左右。尽管小组成员中有3人资料和手续不全,但全部一路绿灯。

  一名使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你们很幸运,中国普通公民赴巴办理签证至少要5天时间,你们首次打破了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的惯例。”

  事后,樊儒思建议“天路寻爱”小组回长沙静等邀请消息,他尽快与国内取得联系,一有消息马上通知大家。

  26日上午,“天路寻爱”小组成员满怀喜悦地回到长沙等候。

  花絮

  一包“换”一条  情义金不换

  在一等秘书樊儒思的办公桌上,记者看见一包开封的“中华”烟,猜测秘书也许是一介烟民,很想送他一支湖南烟尝尝,可惜身上没带烟。于是,记者对老兵田念胜说:“把你的烟送一支给樊秘书抽抽。”田念胜拿出一包软壳芙蓉王烟递给樊儒思,说:“这是湖南最好的烟,送你尝尝。”

  樊儒思很高兴,立即点燃一支,开心地说:“湖南烟,OK,OK!”

  当“天路寻爱”小组办完签证的时候,樊儒思秘书竟然送给大伙一条巴基斯坦国产烟。

  一路上,记者调侃老兵田念胜:“你真会钓鱼,一包烟竟然钓来一条烟。”惹来笑声一片

援巴老兵王建业送别肖际玉,并赠送现金1000元。记者 童迪 摄

  另一个肖际玉:千里奔波寻夫墓

  王建业,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指挥部大校,原援巴工程一支队政治处干事;唐孟生,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原援巴工程队翻译官。这两人都是“天路寻爱”小组成员田念胜的战友,6月24日上午,听说田念胜和记者陪同肖际玉来北京办理出国签证,他们都赶到巴驻华大使馆,欲提供帮助。

  王建业听说了肖际玉的感人爱情故事后,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满含热泪向记者讲述了另一个悲情“肖际玉”——援巴烈士沈学银与妻子的凄美爱情。

  千里寻夫墓,几乎哭瞎眼

  1974年初,王建业所在的部队接到出国命令。王建业的战友沈学银正在新婚蜜月之中,妻子是一位来自江苏东海县的漂亮姑娘。然而,他们结婚仅20天还没有度完蜜月,沈学银接到出国命令就随部队开拔到巴基斯坦,参与修筑喀喇昆仑公路。谁知道,这一别竟成了永诀,沈学银出国不久就牺牲在巴基斯坦。

  沈学银牺牲后,当时已经是排长的王建业和另一位干部受部队派遣,回到家乡做军烈家属的安抚工作。

  沈学银的妻子反复找到王建业,要求一同前往部队看看爱人的墓地,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她24小时一直守在王建业和另一位干部身边,坚决要求去部队。第三天,王建业只好半夜悄悄地联系了一台拖拉机离开家乡。

  谁知道,沈学银的妻子还是发现了,她悄悄地尾随在王建业身后,千里迢迢地一路来到部队驻地乌鲁木齐。王建业和同行战友并不知道沈学银的妻子来新疆,她从乌鲁木齐火车站下车后,四处打听丈夫的公墓在哪里。

  由于沈学银的妻子不知道丈夫安葬在巴基斯坦,她在公墓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丈夫的墓,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几乎哭瞎了眼。

  公墓旁雪夜哭昏,差点冻死

  1976年,乌鲁木齐的冬天格外寒冷。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辆北京212吉普车行驶在某公墓边的路上,司机突然发现前边有一个红色的身影在雪花中闪动,便停车前去看望,发现一名年轻的女子头上裹着红头巾,衣服穿得很单薄,即将哭昏在公墓前,她就是千里寻夫的军嫂沈学银的妻子。她是内地人,不知道新疆如此寒冷,来时穿衣服不多。

  好心的司机安慰她后并问清了事由,及时找到新疆军区。新疆军区很快联系上援巴办公室。援巴办公室的领导派人把沈学银的妻子接到了招待所。如果不是那位好心的司机及时发现,也许这位可怜的军嫂会冻死在公墓旁。

  “沈学银的妻子就是要找到丈夫的栖身之地,在烈士墓前诉说自己的爱和悲。当年的援巴战友中,不知道有多少类似肖际玉、沈学银妻子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她们的丈夫、恋人为这条中巴友谊之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王建业大校悲伤得说不下去了。由于年代久远,他记不起沈学银妻子的名字了,言语之中充满了自责。

  被疯狼咬伤,求战友用笼子关自己

  王建业说,当年因为不少战士在入伍前就谈好了对象,经部队首长同意,临出国前战士们的女友各自从家乡带来了介绍信,在新疆和静县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王建业和战友巩洪康都是同年入伍的江苏老乡,巩洪康就是这次结的婚,婚礼是在和静县哈木湖堤四营驻地举行。结婚仅20多天,巩洪康就随部队开赴巴基斯坦修路去了,当时他被编入桥梁支队。

  1976年2月,中国士兵在巴基斯坦施工中,突然一只疯狼出现在施工现场。巩洪康和另外4名战友在与疯狼搏斗中被咬伤,光荣牺牲。 其中两名战士牺牲在巴基斯坦,另三名被疯狼咬伤的战士在回国治疗期间也不幸牺牲。

  王建业大校泪流满面地对记者说,最让人揪心的是被疯狼咬伤的一名战士,知道当时在国外没有条件治疗这种病时,哭着向排长求情:希望首长马上把我隔离起来,要用铁笼子!不然我会咬伤战友,我不忍心这样做!快!快把我用笼子关起来……

  王建业大校悲伤地说:“巩洪康牺牲了,可怜他连子女都没有。”

  听大校讲完这两则故事,“天路寻爱”小组成员都眼噙泪水。讲完故事后,王建业赠送给肖际玉1000元钱,另赠送1000元给“天路寻爱”小组为烈士买祭品。

 

责编:蒋源源

来源:三湘都市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