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湖南《总体规划纲要》六问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09-02 10:26:06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杨帆]
字体:【

  本报记者 柳德新

  提供新动力,构建新支点。

  《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简称《总体规划纲要》)最近新鲜出炉,这是今后5至10年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吹响集结号。

  这份引领湖南迈向经济强省的《总体规划纲要》,有何亮点?如何实施?本报记者采访省发改委和《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小组专家,为您解读。

  一问: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二问:《总体规划纲要》有哪些亮点

  《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小组专家认为,我省培育和发展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简单地做强某个产业,而是引导全省工业布局,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播下“种子”。

  《总体规划纲要》既注重了“战略”和“新兴”的统一,也立足于湖南的优势和特色,还兼顾了当前与长远。通俗地讲,“战略”是指可以形成大的产业规模、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成为未来社会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的产业领域;“新兴”是指有新的技术支撑、新的市场需求,能够形成大的市场规模的产业领域。我省确立的7大重点产业,都属于此范畴。在准确把握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对接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布局的同时,充分考虑现有产业、技术、人才等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选择体现湖南特色、具有独特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领域作为重点来推进。

  《总体规划纲要》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现路径,即实施5大基础工程、打造3大支撑平台,把发展目标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上,把规划措施落实到一个个园区内,这是比较独特和务实的地方。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要求必须改变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度,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有利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传统产业结构也必将得到调整。到时候,说起湖南,可能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对湖南形象也是明显的提升。

  发展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谓“四化两型”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可以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迅速做大产业规模,缩小与发达省市的总量差距,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同时,可以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着眼长远,对重大前沿领域提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为提高经济长远竞争力夯实基础。

  三问:为什么选择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总体规划纲要》,我省将优先发展7大重点产业,包括:做强做优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整合提升新材料产业,着力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生物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努力振兴信息产业,乘势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专家介绍,之所以优先发展这7大重点产业,主要是基于我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优势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近10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高于同期工业增长近10个百分点,2009年总量达到4500亿元,是2000年的9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不到5%提高到11%。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实现增加值270亿元。

  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初步培育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其中工程机械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6%。新材料领域,以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为特色,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三。文化创意领域,基本形成了广电、出版、动漫、演艺娱乐等4大优势板块,拥有中国文化发展20多个第一,湖南卫视、快乐购等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原创动漫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产业集聚度和园区承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中心,以长沙、益阳、常德等7个高新区为载体,以优势产业为龙头的集聚式发展态势。2009年,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省的58%,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等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接近80%。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潜力较大。科教人才储备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杂交水稻、碳/碳复合材料、高性能计算机等科研成果世界领先。拥有国家和省级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2个、企业技术中心130个。2009年授权专利8000多件,居中西部第1位;取得国家科技成果奖30项,居全国第3位。

  支撑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长株潭城市群先后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优势更加凸显。同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投融资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和完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和有效保障。

  四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达到5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0%。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总量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

  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强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成为湖南的标志性经济成分,湖南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

  五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怎样

  重点是实施5大基础工程。

  新兴产业集聚工程。依托优势区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形成新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包括:加快产业区域集聚。按照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3+5”城市群中,长株潭3市大力发展整机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其余5市着力在光伏、复合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湘西地区优先发展生物等特色产业;湘南地区着力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地,优先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长沙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株洲航空产业园、湘潭新能源产业园等19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专业园区,以及信息产业郴州基地、生物产业怀化基地等8个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继续建设一批重大装备、文化创意、循环经济等特色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链。围绕整机产品和核心技术,发展配套企业,推进建设现代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材料、现代中药、节能环保等10条千亿元规模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提高本省配套能力,迅速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到2015年,力争培育1个销售收入过5000亿元、2个2000亿元、3个1000亿元、4个500亿元的园区。

  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围绕企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目标,进一步发挥重点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包括:结合7大产业的行业特点,重点扶持100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组织实施100个技术先进、影响巨大、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通过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到2015年,形成3-5家千亿企业、30家百亿企业,力争20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

  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信息等领域,集中攻克现代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大型装备用复合材料构件、新金属结构材料、先进储能材料、低成本多晶硅生产、平板显示器件、高性能数字芯片、动漫游戏、电子商务等技术,为全省经济扩规模、促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在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集中攻克新能源汽车、海上风力发电机、智能电网、工业节能、环境治理、中药超微饮片、转基因育种、轻型飞机集成、近空间飞行器等技术,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到201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以上。

  名牌产品创建工程。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任务,综合运用政策、资金、宣传等手段,强化技术创新、标准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创建,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群,抢占市场价值链高端,包括:加强品牌创建与保护;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突出品牌经营。到2015年,培育10个以上国际名牌产品、3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00个以上“湖南省著名商标”。

  人才资源开发工程。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物及团队;培养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完善创新创业人才使用机制。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100名国内外一流的技术领军人物和高级管理人才、选拔培养1000名具有丰富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企业人才、选拔储备10000名具有高等专业技能的优秀青年人才。

  六问:如何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省重点是打造3大支撑平台。

  技术创新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包括:一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以重点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设以强化智能电网、物联网、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计算、薄膜技术、杂交水稻、风力发电、节能环保、轨道交通、高压输变电等技术开发和以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二是组建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搭建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四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产业研究院的作用,研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发展路线图、技术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领域及政策措施建议。通过本平台的建设,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和协调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到2015年,新建5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00个省级创新平台,500个企业创新平台。

  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充分发挥长株潭“两型社会”产业基金和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放大作用,迅速扩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在已有的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等3只国家创投基金良好运作的基础上,继续争取国家参股设立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创投基金,大力推进设立省级创投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创新型企业。三是发挥直接融资的核心作用。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权证及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四是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创投基金总规模突破100亿元,推动100家左右企业上市,设立10只以上国家级创投基金、30只以上省级创投基金。

  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共性需求,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构建完善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网络体系。一是强化科技中介服务。建设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试验试制、技术咨询和推广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动漫游戏开发测试、新药安全评价和环保研发等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技术开发和产品检验检测成本。二是加快产业孵化器建设。三是建设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四是建设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通过本平台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要素加快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推动科技成果有序流动。

  图片提供:本报记者 郭立亮 徐行 张目 制图:吴希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