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30项科技成果喜夺大奖 获奖数跻身全国前3

2010-01-12 08:29:26 [来源: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任彬彬] [编辑:文杰]
字体:【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

    ●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创下十年新高

    ●推荐项目获奖数跻身全国省市区三强

    本报1月11日讯 (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任彬彬)今天在北京召开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共有30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是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以来我省获奖数最多的一年。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5项。在这些获奖项目中,我省单位和个人为第一完成者的项目15个,参与完成项目15个。

    2009年度由我省推荐的15个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中有11个项目获奖,其中长沙理工大学牵头完成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次我省推荐的项目获奖数是自2000年以来最多的一次,在全国各推荐单位中排名第五,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推荐单位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综观今年我省获奖项目,高校和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合作创新取得的研究成果是突出特点之一。我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思路,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产学研链条合作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了今年获国家奖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大型水电站泵站高效运行优化控制与成套自动化装置及其工程应用”、“高层混合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时,自主创新成果凸显。我省把握培育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个重点,一批创新性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例如今年我省有反映国家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3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另外,今年我省其他奖获奖项目在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方面也都有明显的创新,都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9年国家科技奖励:湖南跻身三强

    ■编者按

    1月11日,我们收获了沉甸甸的喜悦。在北京举行的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湖南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0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创下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最好成绩。同时,由我省推荐获奖的项目是自2000年以来最多的一次,在省、市(区)推荐单位中排名第三。

    为了这一天,我们曾经付出了多少努力?明天,我们还要攻克多少难题?本报特别邀请省科技厅厅长王柯敏予以解答,并与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的科研团队进行近距离接触,以飨读者。

    “工程癌症”终结者

    ——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郑健龙和他的研究团队

    本报记者 何国庆 杨熙明  通讯员 胡秀英 邓崛峰 王奇

    1月11日上午,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传来喜讯,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教授领衔的“膨胀土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荣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这个大奖分量特别——

    这是我省省属高校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这个大奖意义重大——

    郑健龙和他的科研团队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创造出国际上领先的技术手段,宣告膨胀土地区道路建设“逢堑必滑,有堤必坍”的“工程癌症”已被攻克。

   “以柔治胀”,勇于破解世界工程难题

     提起“膨胀土”,全世界的工程师们都感到头疼。

    这一工程“拦路虎”遍布五大洲的46个国家。我国26个省区分布这种特殊土质。膨胀土失水迅速收缩开裂,吸水急剧膨胀变形,一旦发起威来,公路、铁路、房屋建筑、水利设施等将很难逃过滑坡、垮塌的厄运。我国每年膨胀土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在“惹不起”的膨胀土面前,各国道路设计师一直无奈地遵循“绕避”膨胀土的原则。如果要在膨胀土地区修筑路基,常规的办法是“弃土换填”,即将路基上的膨胀土挖掉,从别处运土来填;修筑边坡则是尽量放缓坡度。这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和施工量,另外又大量增加占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采用添加石灰水泥的办法对膨胀土路基进行化学改良,采用抗滑桩、重力式挡土墙等防止边坡滑坡。虽然减少了占地和用土,但还是成本太高,同时带来环境污染,也不利于绿化。而且滑坡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治理膨胀土,这无异于医生给癌症患者看病,再高明的医生治标尚可,断根就难。当这一“工程癌症”如此急迫地摆到了郑健龙教授面前时,作为道路工程研究的著名学者,郑健龙深感犹如千钧重担压在肩头。

    1992年,郑健龙在长沙理工大学与广西公路建设部门的合作中就开始探索膨胀土治理技术。1995年,经过他的努力,一个注定将直接影响未来整个世界公路建设的科研课题——“膨胀土路基加固技术研究”在云南省立项。在立项论证会议上,一向低调的郑健龙教授激情演说,向他的研究团队发出一定要攻克膨胀土病害这一世界难题的号令。

    在以后10多个寒暑,郑健龙教授及其团队一头扎进膨胀土领域的研究。这是一段漫长而寂寞的探索苦旅。

    2002年,交通部启动西部交通建设重大科技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郑健龙成为项目领衔专家。

    要破解国际上70年都没有解决的工程难题,郑健龙团队将面临巨大挑战。

    梳理当今国际上膨胀土滑坍处治方法,郑健龙教授发现,无论是煞费苦心的抗滑桩,还是不惜血本的重力式挡土墙,这些“刚性”处置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堵”。事实证明,“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取得突破,必须创新研究方法,另辟蹊径。“刚性”办法“堵”不行,何不改变研究思路,反其道而行之,采取“柔性”手段,疏导膨胀土滑坍前聚集的能量呢?在课题组研究工作陷入迷茫时,“大禹治水”变“堵”为“疏”,让郑健龙心中一亮。他想,可不可以采用土工格栅的方式将膨胀土边坡分割开来,让其适度膨胀并加以约束,同时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来治理滑坡;用膨胀土做路芯,再在外围铺上一定厚度的非膨胀土控制路基湿度,找到一个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平均含水率参数,使路基稳定不再坍塌。

    逆向思维,柳暗花明。郑健龙和他的团队由此找到了制服膨胀土的新途径,他们的研究一步步接近成功。经过15年的攻关,终于提出了一套“以柔治胀”的治理膨胀土的全新理论,并开发了膨胀土地区公路勘察、边坡滑坍治理、膨胀土填筑路堤、构造物地基基础处治、环境保护等系列技术,形成了集理论、方法及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于一体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

    历尽艰辛,“天方夜谭”变成美丽现实

    走近郑健龙和他的科研团队,记者发现,他们脸上大多都写满风吹日晒的印记。梯队成员们说,这些年他们都是与膨胀土“过”的。一半时间在实验室琢磨膨胀土,另一半时间在野外工地做调研,搞推广,还是与膨胀土“耳鬓厮磨”。

    膨胀土千差万别,灾害复杂。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梯队成员们足迹遍及全国10多个省区,实验钻探达500多米,取回的土样就有6000多个。

    2002年,在建的内蒙古呼(和浩特)集(宁)高速公路发生边坡大滑坍,滑坡现场犹如一个巨大的天坑。为了掌握北方膨胀土滑坍的特征,正在这里调研的郑健龙爬上了140多米高的陡峭坡顶。这里边坡裂缝依稀可见,随时可能出现第二次塌方的危险。同事劝他“在下面看看就行了”。作为膨胀土的老对手,郑健龙深知这只拦路虎的狰狞,可他顾不上这些,坚持到滑坡的边缘,仔细观察,详细记录这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15年来,郑健龙团队为找寻降服膨胀土良方历尽艰辛。室内实验他们就做了4000多组,野外实验多达500多组。可当他们拿着这些实验数据,找到实体工程做验证时,无论是投资方、设计方,还是施工方、监理方都出于各自的考虑,常常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为由,不愿给他们“做实验”的机会。 广西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工程一名负责人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有这本事,你们能得诺贝尔奖呢。”

    经过反复的宣讲,施工方勉强同意拿出4段路基给课题组。从此,在试验路段,课题组7名研究人员住工棚,租民房,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在高速公路工地开始了一年多“以路为家”的生活。

    2004年,南友高速公路实验大获成功。经过几次大台风大降雨的考验,课题组的实验路段岿然不动。而10多个用传统方法处理的路堤,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此时,首届东盟博览会开幕在即,作为博览会国际通道的南友高速公路边坡不断出现滑坍,导致工程进度严重滞后。心急如焚的建设方请来郑健龙团队,全线膨胀土路段改用他们那套“以柔治胀”新技术进行治理,药到病除。课题组不仅帮建设方节约了数千万元资金,还追回了延误的工期,确保了与会国家元首和代表按预定路线入境。

    全新范例,“使全球工程师从中受益”

    郑健龙团队15年不懈努力,改写了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的历史。

    现在他们“以柔治胀”的理论和柔性支护综合处治技术已在我国10个省区的23条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中广泛应用,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75亿元,节约建设用地16000多亩。

    12项国家专利,4部行业规范,3部专著,213篇论文……郑健龙团队收获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学术成果,而且他们的成套技术应用前景不可限量。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普遍采用的抗滑桩、重力式挡墙比较,他们提出的“柔性支护技术”不仅更为可靠,而且使工程造价降低66%,工期缩短75%。同时,新技术突破未经改良的膨胀土不能直接用作路堤填料的禁区,攻克了膨胀土合理利用的技术难题。相较普遍采用的化学改良技术,他们的物理处治技术减少了环境污染,工期缩短60%,造价降低70%。与传统的弃土换填比,膨胀土的利用率提高50%,减少了远距离运土的燃油消耗和废气排放。

    郑健龙和他的同事们终结了膨胀土滑坍这一世界“工程癌症”,引起国际工程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新技术导向性期刊《Civil Engineering》进行了重点推介,这是该期刊十年来首次刊登中国大陆的科技成果。主编在约稿来信中称赞,“项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膨胀土工程处治范例……帮助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实现了倡导和传播新理念和新科技的目标,使全球工程师从中受益”。

    记者 何国庆 杨熙明 通讯员 胡秀英 邓崛峰 王奇

今日热点
焦点图